标签:朱新礼 汇源 品牌 民族自信心 溢价
这起收购案,本质上只是场资本游戏,但它为何却如此惊动了我们
最近几天,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这本质上只是场资本游戏,它之所以惊动了我们,是因为可口可乐是世界第一流的公司,出的价格是股票市场价格的3倍。既然是世界第一流的公司,它的决定必定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赚不赔,至少是自认为会只赚不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个公司这么值钱?更重要的震动是,而我们自己竟然没有发现?
汇源公司的股东们已经做出了不可撤回的承诺,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汇源将成为美国的品牌。但是,如果我们还把这次震动的能量,去讨论我们是否应该保护汇源这个中国品牌,或者更多其他的中国品牌的问题,我们就没有触及到真正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自我价值评估体系上的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们已有太多的这种震动。娃哈哈在卖了品牌之后,有关各方猛然发现了它的价值,导致了一场混乱的官司,如今我们庆幸的是当初的协议有漏洞;乐凯被收购后,我们发现,乐凯的意义不在于一个工厂,而在于一个产业被外资“斩首”。我们还有很多好公司,在当时国内融资困难的情况下,远走美国或者香港上市,这让很多人后来反思我们是不是卖得太贱了。
笔者并不反对卖,因为毕竟这是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也会并购别的国家的企业。而且,我们一定也有一些卖出了好价钱的企业,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足够吸引人眼球的案例,比如有像美国的黑石公司卖股票给中国的投资机构那样的。这基本可以说明,我们也不太会买。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虽然现在亏了100%,但我们总有一天会赚回来的,只要时间足够长。但判断一桩买卖做得是否有利可图,还是应该在前面加个时间限制,才算是比较理性的。
这应该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一个现象了:在国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我们不仅出现了“卖的问题”,也出现了“买的问题”。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卖得太便宜、卖了之后觉得可惜,也经常觉得自己买得太贵,买了之后颇为后悔。汇源事件后的争论,可以算得上是这种大众心理的一个延续。
这固然反映了我们还是后来者,是跟跑者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价值评估体系,存在着重要的缺陷。因为,不管是买还是卖,我们对真正价值的把握,似乎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找来任何一个国内的资产评估机构,它们都会拿出一个无懈可击的资产评估方案,西方会计计算方法上的各项要素,一个都不会少。但是,为何我们还是落后于他人的价值发现?难道,我们从西方那里学到的价值评估体系,还缺少一道最后的命门?
笔者以为,在这个价值评估体系上,我们少了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民族信心溢价”。我们都知道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但是我们还是愿意为他们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个溢价,是来自对品牌所在国的信心,我们不会为来自一个没有自信心的民族的品牌或者资产,付出更高的价格,因为它们自己都不相信它原来更值钱。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汇源事件以及过去一系列的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事件的争论,正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问题了,说明中国为自己的品牌和资产加上“民族自信心溢价”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加上“民族自信心溢价”的价值评估体系,才更符合当今中国获得全球瞩目发展、中国拥有广阔市场的现实。也只有在这样的中国式价值评估体系建立之后,我们才会在卖的时候不会低看自己,在买的时候不会高看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