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大宝 强生 外资 中国经济 产业安全
近日从业内传出消息,在历经半年多磋商后,大宝已经和美国强生签订了转让协议。有报道称,强生和大宝已于3月27日签订了转让协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其得到的消息是强生和大宝的并购正在等待有关部门审批。大宝方面也默认了此事。又一家行业龙头企业被外资收购,从苏泊尔、双汇……看到越来越多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这也是大宝被强生收购再次引起我深深忧虑的主要原因。毕竟,任何一个领域的经济一旦被外资控制,外资威胁我经济安全的担心就绝不是杞人忧天。
日化行业的外资并购中,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利用本土品牌的生产线和营销渠道,为外资的原有品牌打工,至于原有本土品牌的运营可能遭到冷落。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合资之初,联合利华曾口头承诺自有品牌洁诺和中华两个牙膏品牌的投入是4:6,但后来对洁诺相对投入一度超过90%,而中华牙膏虽没有什么投入,却在销售额上超过了洁诺,且连续四五年持续这种态势。如今,中华牙膏每年为联合利华贡献8亿到9亿的销售额。“美加净”品牌则因经营不善后被上海家化集团以5亿的代价赎回……事实上,从欧莱雅收购羽西、小护士等本土品牌后的运营情况同样可以明白,本土品牌找个“洋靠山”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最好,甚至可能很悲惨!
杭州娃哈哈集团和达能的风波最近也很引人关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全体职工代表的声明称,有关达能强行并购娃哈哈事件,在娃哈哈职工内部引起了很大关注与反响。声明指达能集团“采用非光明正大的手段实施强行并购”,其随后的一系列行为也“不是一家负责任的国际公司的行为”,娃哈哈员工普遍认为达能并没有为合资公司“作出过什么具体贡献”。在声明中,员工们以种种例证表达了对达能的不满。这其中包括:“(我们)没有看到(达能)作为合资方为我们提供过任何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支持”,“企业效益好了、员工要求增加工资奖金,却屡屡遭到达能所派董事会成员的反对”等等。声明还指责达能在与娃哈哈10年合资期间,将资本金压得低到不足以建厂房与购设备,“投资15亿元赚走了38亿元的利润”。但是什么原因导致今天的被动局面呢?应该反思的恐怕不止娃哈哈集团!
不仅是企业巨头,还有很多国际投资机构和基金。这几年,跨国金融巨头在中国市场密集穿梭,频繁过招,已经进入中国内地的收购基金,主要有高盛、华平、凯雷、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这几家,这其中美国金融企业高盛的形象似乎出落得格外鲜明。KKR和黑石,已经在香港设了办事处,正随时准备进内地。
在有关外资品牌并购持续广泛的热议中,更全面的数据与更典型的现象被陆续披露出来,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一组数据表明:河南2006年上半年引进外资数额为9亿美元,在中部六省居第一位,以股权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所占的比重比往年多得多。永煤与巴西淡水河谷的牵手、双汇与高盛的联姻、新飞与丰隆的再次合欢,在看似不动声色的背后,外资完成了各自的布局。而审视这些以股权名义被外资并购的河南企业及品牌,可以发现,它们几乎全是河南的工业名片。在很多外资企业的并购目标中,非行业前三位的品牌,那是根本不予考虑的。
南风窗杂志的《外资角色再审视:28个主要产业中21个外资控制》中引用了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另据工商总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调查报告指出,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状况非常突出。跨国公司正在利用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扩大垄断地位。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品牌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而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外资公司的产品品牌已占据1/3以上的市场份额……
种种迹象表明,强生并购大宝的事情并不会如此轻易画上句号。有关部门的态度无疑将成为左右大宝去向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了解,大宝产权属于北京市民政局,这一股权转让需得到北京国资部门审批,以及国家商务部的认可。我们期待北京国资部门和商务部能把好关!
我们暂不说已经发生的品牌收购案例是否每一个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也不细究反对收购的大声疾呼中是否透露出些许过度经济爱国主义的倾向,但人们在2006年所看到的是,一部分显然是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这不可能不引起人们关注和深思。毕竟,对于这种并购的利弊得失,目前绝大部分的言论都不够客观公正,即使一些官员和专家的表态也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据此而做出的判断可想而知。应该警惕的是,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
因此,我们不应该匆匆对强生收购大宝等外资并购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事件作出判断,不管是哪位官员或专家说话,我们都应该冷静面对,而不是被这些言论左右,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
同时,笔者呼吁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反对外资恶意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尽快启动对于外资明显的恶意并购行为的调查,维护民族品牌的利益。
当我们的经济命脉为外国人控制时,政治上你还能独立吗?警惕啊,国人!